回覆常態

(2011年,秋)進入深秋,沉、緩、收、斂,我的學習歷程,似乎也進入相似的步調。心中呵護著深埋的種子,知道它將在明年發芽、生長。炙熱而蓬勃的生機,護孕著此刻深埋的種子。深冬酷寒,不再需要武裝對峙,源生一份溫柔的深情,甘願,守候。
(2012年,2月)積雪漸融,春天的腳步應當不遠了。遙遙眺望返鄉的日子,心靈勃然的躍動著。卻不期然,碰觸到一股新的生命力量,它溫暖我、支持我,迎向不可知的未來。
(2012年,4月) 今年的7月我即將返回我生長的土地上,所有醞釀、培儲的一切,都將綻放為一股新生的力量,注入我根源之處。『您』,將是我誠懇邀約的夥伴,若是您也想了解、學習「優律思美」,若是您願意投入這一股將在中文文化中發芽生長的新生力量,歡迎您與我聯絡
(2013年元月1日)我們將「3-ei優律思美學園」呈現在世人面前。和諧與信任的心,讓我們逐漸走在一起。在學員身上,看到美好的未來圖像。呵護這小小火苗,讓它能溫暖更多的人。
(2014年5月),沉寂許久的部落格園地,最近頻頻進入我的腦海中。回到台灣將近2年,生命中展開的新頁,幾乎以一種超乎我能想像的濃稠密度,與高頻躍升,督促著我成長。分享這成長的歷程,只希望有更多的人,願意踏上自己的成長之路。

2017年5月,再次回到這裡,不必多說什麼,就這麼直接開始吧!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週末工作坊──「音程Intervalle」




對各位讀者有些抱歉,這個週末因為有一個工作坊,所以沒有時間完成下一篇的銅棒練習,下個週末,一定補上。
這個工作坊,是歌德館「語言藝術與音樂藝術部門」(Sektion für Redende und Musizierende Künste am Goetheanum)所主辨,從音樂與優律思美兩方面,共同探討「音程」這個議題,尤其針對Dr. Steiner所給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音樂優律思美圖形(musikalische Grundform überhaupt),從各個角度去理解、詮釋。
在「音樂優律思美」裡,Dr. Steiner在最初(1915年)只有指示出不同的角度,呈現各個單音「音符」(Ton)──從「根音」到第七音。直到1924年「音樂優律思美課程」系列中,透過人骨骼結構帶出「音程」(Intervall)最深的意涵,作為基本的表達姿勢結構。
Dr. Steiner 一再強調,「音樂」是存在音與音之間。有一段軼事可以說明,這「難以捉摸」的情境:有一次,一位優律思美學生,非常勤奮的練習,最後很興奮告訴Dr. Steiner,她可以正確的、流暢的、精準的做到某一首樂曲裡的每一個音;他只回答:早就說過了,不應當去「做」那些音符!──他的意思是,要呈現的是「音」與「音」之間的,而不是「音」本身!
所以,這成為音樂家與優律思美人的挑戰:如何透過可聽見的、可看見的,去呈現無從捉摸的音樂本質?所以,在這個工作坊裡,透過各個領域的音樂家、優律思美人,各自提出自己的體會心得,並設計、帶領大家,去體驗、品味每一種「音程」的特質。譬如,一個小練習,我們說「早安」(Guten Morgen),以一度音程說、以二度音程、以三度音程....,一直到最後八度音程。以如此方式,幾乎每一個人立刻感受到每一個音程內在的「滋味」。另一位音樂家,則以音程譬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大家充滿會心的微笑。
當然,我個人從這工作坊受益良多,從原本七個基本的音程,突然意識到,隨著調號(C大調、g小調...等等)的變換,每一個音程在不同「根音」上,被薰染了不同的色調與氛圍。我找到了進入「音程」的練習途徑,實在有趣極了。
不是有意吊各位讀者的胃口,週間上課的日子,我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另外,這工作坊裡有太多相關衍生的內容,很難細說。所以,各位要有些耐心,以後在音樂優律思美的領域,一定會把這些學習心得分享給有興趣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