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常態

(2011年,秋)進入深秋,沉、緩、收、斂,我的學習歷程,似乎也進入相似的步調。心中呵護著深埋的種子,知道它將在明年發芽、生長。炙熱而蓬勃的生機,護孕著此刻深埋的種子。深冬酷寒,不再需要武裝對峙,源生一份溫柔的深情,甘願,守候。
(2012年,2月)積雪漸融,春天的腳步應當不遠了。遙遙眺望返鄉的日子,心靈勃然的躍動著。卻不期然,碰觸到一股新的生命力量,它溫暖我、支持我,迎向不可知的未來。
(2012年,4月) 今年的7月我即將返回我生長的土地上,所有醞釀、培儲的一切,都將綻放為一股新生的力量,注入我根源之處。『您』,將是我誠懇邀約的夥伴,若是您也想了解、學習「優律思美」,若是您願意投入這一股將在中文文化中發芽生長的新生力量,歡迎您與我聯絡
(2013年元月1日)我們將「3-ei優律思美學園」呈現在世人面前。和諧與信任的心,讓我們逐漸走在一起。在學員身上,看到美好的未來圖像。呵護這小小火苗,讓它能溫暖更多的人。
(2014年5月),沉寂許久的部落格園地,最近頻頻進入我的腦海中。回到台灣將近2年,生命中展開的新頁,幾乎以一種超乎我能想像的濃稠密度,與高頻躍升,督促著我成長。分享這成長的歷程,只希望有更多的人,願意踏上自己的成長之路。

2017年5月,再次回到這裡,不必多說什麼,就這麼直接開始吧!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形線畫」的練習-(1)

「形線畫」大多在華德幅教育中被提及。由於筆者先前的工作機會,幾乎投注將近七年的時間,每天自己練習──從最單純的一條直線、一條曲線,發展到「印記」(Seal);之後進入教學現場去體驗,如何轉化自己的學習經驗去帶引孩子、成人;最後階段,則是把「印記」練習當做自己每天meditation的功課。
如今進入「優律思美」的學習,才發覺這段學習歷程,成為我一項豐富的資源與能力。當優律思美的動作進入空間中的「圖形」活動,必須有清晰的空間覺知,必須感受到不同線條的特質,必須能品味各種圖形內在的形塑力量….。這一切都可以透過耐力與毅力,在不斷的「形線畫」練習中,逐漸的養成。若是等到站在優律思美教室裡,才開始與自己的身體、覺知和「圖形」摸索、撮合,那種茫然、混亂、衝撞,是很費力也很辛苦。若是有意學習優律思美的人,能盡早開始練習「形線畫」,便能早一點感受我現在的享受:只需要瞄一眼「圖形」,用身體去走一趟之後,便不需要再用「頭腦」去思考、記憶,而能直接進入「體驗與感受」。而所有優律思美的練習,都在直接進入身、心感受,而不能卡在「思想」上。
有感於此,因此特地將當年自己講授「形線畫」的綱要找出來,讓有心探究的人,也可以自行「上路」。下面的文章摘錄自Hans Rudolf Niederhauser的「形線畫」:

《就我們所知道,R. S. 曾在三次場合給予「形線畫」的指示。每一次,他都呈現出新的元素,讓身為老師的人可以在建構一至五年級,乃至於在實際教授幾何之前,能獲得一些新的想像來建構教材元素。他針對「形線畫」的指示,照亮出幾個全然不同的面向,而彼此又不相互排斥,我們應該整體的學習它,便能發現,它們彼此之間相互支持。
R. S.1919年司徒加特為教師的基礎課程(Practical course for teachers & Discussion with teachers)裡,賦予「形線畫」的第一要素,在第34講(823日與25日)中,他第一次談到「形線畫」(form drawing)。他描述它是教育四種性相(temperament)的一種工具。針對這一批第一所華德福學校的教師成員,他為各種性相的平衡發展,提出一些建議的圖形與色彩。在Practical course of teachersR. S.建議在開學的第一天,老師就應該讓孩子們作某些色彩的練習。也讓孩子們(在黑板上)畫直線與曲線。在這些演講中,他強調這些練習的價值,以及它教育學上的重要性。
這簡單的線畫與第二天的重複練習,讓持續的印象留在孩子的心裡。
從「形線畫」的觀點,R. S.點出最初的起始點,最重要的要項,是讓孩子進入創造與體驗----形式兩極的原則:垂直放射的直線與曲線。----前者,做為思考(thinking)表達的形式,後者則為意志(will)的表達。從心靈(soul)的觀點(這裡尚未涉及對稱的練習),當孩子交替練習著相對兩極性的曲線與直線,從這樣的體驗中,可以避免偏向單邊傾向的硬化。
R. S. 在這些課程裡,反覆說到,這些圖形的練習,相關聯於教導書寫,以及為幾何學作準備。在第二講中(Practical course of teachers96日,1919)他建議老師在一年級教繪畫(drawing;譯者:drawing不同於painting),包含各種的線:直、曲、角、螺旋、銳角、鈍角….等等,這些練習可以發展手的靈巧,並且為接下來書寫教學預作引導與準備。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線條圖形中,都涵蓋稍後會在所有字母的書寫中所需要的元素。
R. S.反覆指示,一個人必須帶領孩子內在的能力去體驗到圖形(form)。他必須喚醒孩子對form的感覺,如:圓的曲線,與橢圓的曲度等。在1919821日的演講,R. S.甚至說到一個人應該讓孩子在畫圓的時候,覺知到(aware)整個身體都參與其中,即使僅只是以眼睛去畫圓,都是如此。
這種對於圖形(form)的感覺,它們的曲、它們的直、它們的韻律與移動,是一種新的藝術體驗,----這正是R. S.談到第一所歌德館中所要喚起的核心精神(1958by Verlag Freies Geistesleben 所著“Der Bangedanke Des Getheanum”)。建築的形式(form)不僅只是結構上所呈現的外觀,而是在我們主動的凝視中,再創內在的形式(form)。
這份對form的覺知,正是這新的藝術體驗的核心,它也是鮮活的去了解大自然形式的感官。透過這樣的認知,讓人可以理解「形線畫」更深遠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