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常態

(2011年,秋)進入深秋,沉、緩、收、斂,我的學習歷程,似乎也進入相似的步調。心中呵護著深埋的種子,知道它將在明年發芽、生長。炙熱而蓬勃的生機,護孕著此刻深埋的種子。深冬酷寒,不再需要武裝對峙,源生一份溫柔的深情,甘願,守候。
(2012年,2月)積雪漸融,春天的腳步應當不遠了。遙遙眺望返鄉的日子,心靈勃然的躍動著。卻不期然,碰觸到一股新的生命力量,它溫暖我、支持我,迎向不可知的未來。
(2012年,4月) 今年的7月我即將返回我生長的土地上,所有醞釀、培儲的一切,都將綻放為一股新生的力量,注入我根源之處。『您』,將是我誠懇邀約的夥伴,若是您也想了解、學習「優律思美」,若是您願意投入這一股將在中文文化中發芽生長的新生力量,歡迎您與我聯絡
(2013年元月1日)我們將「3-ei優律思美學園」呈現在世人面前。和諧與信任的心,讓我們逐漸走在一起。在學員身上,看到美好的未來圖像。呵護這小小火苗,讓它能溫暖更多的人。
(2014年5月),沉寂許久的部落格園地,最近頻頻進入我的腦海中。回到台灣將近2年,生命中展開的新頁,幾乎以一種超乎我能想像的濃稠密度,與高頻躍升,督促著我成長。分享這成長的歷程,只希望有更多的人,願意踏上自己的成長之路。

2017年5月,再次回到這裡,不必多說什麼,就這麼直接開始吧!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形線畫」的練習-(2)


繼續上一篇有關「形線畫」的練習,同樣摘錄自Hans Rudolf Niederhauser的「形線畫」。不過對各位很抱歉的是,文中的圖稿,在我所有的電腦檔案裡都找不到,可能留在臺灣了。所以各位只好意會、想像,或是試著找出這位作者的著作,或是在其他的「形線畫」書籍中,參考類似的圖形。

R. S.在英國Ilkey演講中再一次談到「形線畫」(192385~17日,“A Modern Art of Education”)。此時,他描述「形線畫」,是與乙太體etheric body的活動相聯結。他解釋這些印像,尤其是圖像,白天被乙太體所接受,如何在夢中持續著這些烙印的活動,以臻於完善。如此,我們以一種和諧的、激勵的、強化的方式在乙太體上工作因此直接深入於物質身體physical body的器官上
就在Ilkey的演講裡,R. S.第一次指出對稱的原則。他畫了一個簡單的圖形(圖1),老師先畫出左半邊在黑板上,然後要求孩子完成那未完成的的地方:「這樣做,是誘發孩子強烈內在的驅力,去完成未完成的事。因此,得以發展他們內在對物像真實正確的感知能力。」從這篇講稿所陳述的基本立意之上,老師可以運用他的想像與活潑的思考和孩子們一起做這些對稱的練習。逐步的,由簡單的進入更複雜的圖形。
稍後,R. S.又呈現另外的圖形(圖2),並且解釋:一個人應該嘗試喚起孩子對這圖形內在的空間視覺(spatial visualization),他在這視覺空間的圖形上添加壓力的元素 ,在圖2的外側做圖形的推展與變化,產生如圖3的圖形,並問到:「現在你可以如何相應著改變內在圖形?」接著,他說到:「此時,你應該盡力讓孩子明白,---目的在帶出內在的對稱感----內在圖形的凹下對應著外在圖形的凸起,就如同圖2一般,平順的曲線相應於平順的曲線,而圖3中凸起的線條需要凹下的線條來相對應。」
上述的圖形旨在說明一個基本的原則 。最後,他做這樣的總結:「藉由這樣的方式,你引導孩子的視覺能力,去看到非對稱的對稱asymmetrical symmetries)。如此,在白天中我們以這樣的方式在乙太體上所工作的活動它們進入夜晚的睡眠中持續活躍著。讓那在醒著的時刻尚未達於完善的部份,持續完成趨近於完美。之後,孩子在早上帶著他的乙太體醒來,身體上各部位組織機能被深入的、激發活化,不只對乙太體,也同時在他的物質身體注入巨大的生命力量。」
在這一場演講裡,R. S.提出一個新的議題──連續形變的概念(metamorphosis):從一個靜止的外在圖形,當它內在圖形被對應著向外面推轉時如何持續維持它的平衡關係。此時,R.S.轉化圖形造成它們的翻轉inversion),──從能量動態的觀點,而不是數學上的論證。此時外在的圖形向外逝入無限遠處,形成像雙曲線(hyperbola);同時,內在的圖形則凝聚像一個種子。而兩者之間的和諧再次建立。
R. S.1924815日在英國Torquay再一次談到「形線畫」( “The Kingdom of Childhood”,1924812日至20日的系列演講)。在這些演講裡,他仍然提到「對稱」的練習,同時進一步增加垂直對稱軸(vertical symmetry axis)與更複雜的圖形,並以水平面映射的例子來說明,適宜於8~9歲階段孩子的新元素他做了以下的註釋:「在這練習開始的時候,孩子們是相當醒覺的,但是漸漸的,他會進入並適應它,從而發展出比較不具思想性的觀察,以及更有想像力的思考。如此思想將能停留在圖像的領域。」在這一系列演講裡,R. S.用了許多的例子來強調這個觀點:思想應當從圖像發展出來。他如此說到:「這意味著,尤其是年輕孩子他提到的是1~2年級)的智性力量,在此時還不應該被開展。他的思考應該經由視覺的、圖像的途徑而成長。」
任何將這些觀念放入實務的老師,他首先將體驗到這些觀念內在萌生的力量,激勵的、活化的的效果,發生在自己身上。他開始察覺這些觀點的實際效益。即使在他的呼吸上,他會察覺越來越放鬆,他的思想越來越流暢,想像力有如展翅般的飛翔。
這些看似簡單的練習,透過R. S.所闡釋,顯露出涵藏於一般藝術,以及雕塑的內在驅力(impulse)。從這股新的藝術驅動力量,老師需要實際去了解、操作這些練習,──也是同樣的這股力量,可見的、可感受的力量,深深存在於第一所歌德館中。如果沒有這一股源頭活水,如果沒有這一份對圖形的藝術體驗,如果缺乏對於「形變」(metamorphosis)的概念與省思,形線畫將很快的僵化,落入空洞的外貌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