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常態

(2011年,秋)進入深秋,沉、緩、收、斂,我的學習歷程,似乎也進入相似的步調。心中呵護著深埋的種子,知道它將在明年發芽、生長。炙熱而蓬勃的生機,護孕著此刻深埋的種子。深冬酷寒,不再需要武裝對峙,源生一份溫柔的深情,甘願,守候。
(2012年,2月)積雪漸融,春天的腳步應當不遠了。遙遙眺望返鄉的日子,心靈勃然的躍動著。卻不期然,碰觸到一股新的生命力量,它溫暖我、支持我,迎向不可知的未來。
(2012年,4月) 今年的7月我即將返回我生長的土地上,所有醞釀、培儲的一切,都將綻放為一股新生的力量,注入我根源之處。『您』,將是我誠懇邀約的夥伴,若是您也想了解、學習「優律思美」,若是您願意投入這一股將在中文文化中發芽生長的新生力量,歡迎您與我聯絡
(2013年元月1日)我們將「3-ei優律思美學園」呈現在世人面前。和諧與信任的心,讓我們逐漸走在一起。在學員身上,看到美好的未來圖像。呵護這小小火苗,讓它能溫暖更多的人。
(2014年5月),沉寂許久的部落格園地,最近頻頻進入我的腦海中。回到台灣將近2年,生命中展開的新頁,幾乎以一種超乎我能想像的濃稠密度,與高頻躍升,督促著我成長。分享這成長的歷程,只希望有更多的人,願意踏上自己的成長之路。

2017年5月,再次回到這裡,不必多說什麼,就這麼直接開始吧!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第一個作業

出自GA277a:「優律思美的起源與發展」(Die Entstehung und Entwickelung der Eurythmie)第一部分,13頁,191112月,柏林
筆者:Lory Maier-Smits
譯者:林麗真
本文刊載於『新竹人智學會電子報』2011年9月,第24期

在魯道夫˙史代納和珂菈菈˙史密斯(Clara Smits)的那一場談話(譯者:這一場談話,已經刊載於『新竹人智學會電子報』2010年3月,第6期)結束之前,還有一個簡要的指示。當時魯道夫˙史代納立即給了第一個實際的練習:「告訴您的女兒,她應當練習『頭韻』(Alliterationen)步伐。一種有力的,有點重踏的步伐,以頭韻詩的練習,踏在頭韻的節拍上。而且在沒有出現子音的節拍上,帶出一個美好的手臂揮動。而且不僅只是向前,同樣的向後也是充滿活力的踏步。她應當了解到,最初『頭韻』被吟誦出來,只有在北方的國家,那裡有風暴、崖壁、海浪的咆嘯,所有元素構成一個壯觀的和諧齊奏。她應當體驗自己像是一個年老的吟遊詩人(Barde),挺立的,踏行於海邊,手裡懷抱著七弦琴(Leier)。」這節奏、韻律,不應當僅是註記在頭腦裡,而(腳下)變成為輕的、機械化的步伐;整個人,必須透入到肢體裡,去感受這樣的一個舉動,感受在邁出的每一步強壯、覺知的步伐裡,獲取自己旅途上的一個新的立足處。

譯者補充:
「押頭韻詩」,大都出現在最初北歐時期,藉由口述傳頌的古代史詩裡,譬如:芬蘭口傳史詩「卡萊瓦菈」(Kalevala),每一詩句的第一個母音,以重音讀出。而在優律思美的練習上,「押頭韻詩的步伐」練習,會在第一個重母音處,伴隨以第一步重踏步,帶出之後的走動圖形;並且「在沒有出現子音的節拍上,帶出一個美好的手臂揮動」,是指在詩句結束處,或詩句中換口氣的地方,左手在身體左側以環抱狀,猶如懷抱一座七弦琴,然後在節拍結束處,以右手從胸口前揮動,帶向右側,就好像在撥動七弦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