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常態

(2011年,秋)進入深秋,沉、緩、收、斂,我的學習歷程,似乎也進入相似的步調。心中呵護著深埋的種子,知道它將在明年發芽、生長。炙熱而蓬勃的生機,護孕著此刻深埋的種子。深冬酷寒,不再需要武裝對峙,源生一份溫柔的深情,甘願,守候。
(2012年,2月)積雪漸融,春天的腳步應當不遠了。遙遙眺望返鄉的日子,心靈勃然的躍動著。卻不期然,碰觸到一股新的生命力量,它溫暖我、支持我,迎向不可知的未來。
(2012年,4月) 今年的7月我即將返回我生長的土地上,所有醞釀、培儲的一切,都將綻放為一股新生的力量,注入我根源之處。『您』,將是我誠懇邀約的夥伴,若是您也想了解、學習「優律思美」,若是您願意投入這一股將在中文文化中發芽生長的新生力量,歡迎您與我聯絡
(2013年元月1日)我們將「3-ei優律思美學園」呈現在世人面前。和諧與信任的心,讓我們逐漸走在一起。在學員身上,看到美好的未來圖像。呵護這小小火苗,讓它能溫暖更多的人。
(2014年5月),沉寂許久的部落格園地,最近頻頻進入我的腦海中。回到台灣將近2年,生命中展開的新頁,幾乎以一種超乎我能想像的濃稠密度,與高頻躍升,督促著我成長。分享這成長的歷程,只希望有更多的人,願意踏上自己的成長之路。

2017年5月,再次回到這裡,不必多說什麼,就這麼直接開始吧!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迪歐尼斯元素(das Dionysische Element)第一天課程-之2


本篇譯文,出自GA277a:「優律思美的起源與發展」(Die Entstehung und Entwickelung der Eurythmie)第一部分,1921頁。由Lory Maier-Smits記錄當初講授的情形,地點在博特明根(Bottmingen),時間是1912916日。
完整譯文刊載在201112月,第27期新竹人智學會電子報,這裡是繼續上一週的後半段部分(藍色字體為譯文本身)。

在100年前的第一天(以及之後第二天)課程裡,幾乎已經帶出所有母音和子音的指示與練習方法。但是它們與1924年所講授的『語音-優律思美』系列課程,有相當的出入。而目前教授優律思美大約以後者為依據。--這是需要深思的地方:當表面呈現對立、矛盾、不一致的現象時,我們需要探問自己的是,什麼是那裡面『不變的』、『一致的』--那是核心所在!要用自己的身體去體會出那關鍵本質,而不是用腦筋去思索答案!這才是學習優律思美的路徑。

在短暫沉默之後,他突然抓起一枝很大枝的鉛筆,一枝木匠用的筆,鬆鬆的握在手中,並且說:「這是『V』(中文發音如ㄈㄠ),學習體驗『V』,就像是有某樣東西在你手中,或僅只是碰觸到它。」
接著,他移動這枝(筆)柱,指向他的胸前,幾乎要碰觸到胸部,「學習體驗『B』(中文發音如ㄅㄜ),就像手中有某個東西,它返回作用在身體上。」

過了幾天,他給我看一本書中──「舞蹈藝術手冊」(Brevier der Tanzkunst)──的圖像,一種激昂舞蹈(Korybantentanz)的圖片,「您看,這兩個戰士手持他們的盾甲正做著一種『B-動作』,因為他們各自訴求於另一個人的攻擊性。若是他們不這麼做,那麼他們就可能會平靜的垂懸他們的盾甲,呈現出一種『V-動作』。」

(接續前面的敘述)他再次拿起那枝棒子(木匠鉛筆),以一種難以置信的活力導引動作,我會說,那像是向上耀射的動作。「這兒,是一個『S』,也就是當您感覺您的手與這隻棒子是一體的。『S』總是意味著──藉由一個物件 ──『一起移動』,並且『賦予形象』(Formgeben)。『S』的原型就是『人』,他倚靠在一根燭台柱(Thyrsosstab)上。現在您想想看,依據那物件,您的『S-動作』會是多麼多樣化。就是說,外在世界的一個物品,您將它拿在手中,您必須相應於它的特性,帶著它動作,或是賦予它圖形。」

(圖:Dr. Steiner手寫,關於s 的指示)

在片刻休息之後── 那是充滿沉思與回響的片刻 ,對於所聽到的和所給予的一切 ──我母親站起來,提出一個問題:有些孩子們很容易昏眩,我們可以對他們做些什麼?或者讓他們做些什麼?對此,他要我把他留給我的,他的筆記,再次交還給他,並且(在上面)畫出這橫向的雙紐線,先是慢慢的,接著越來越快,要像這樣子,讓孩子以面朝行進方向,(在這圖形上)行走。對於那些具有太強的風相(sanguinisch)特質的孩子與成人,以及具有單一特質──傾向於風相──的人,他建議:要促使他們,在快速的跑動當中,突然轉換進入一個嚴格、挺直的靜止站立。這,是僅有的指示,它可以打造成千變萬化的方式,(後來)也的確是如此的發展。

(圖:Dr. Steiner手繪雙紐線圖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