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常態

(2011年,秋)進入深秋,沉、緩、收、斂,我的學習歷程,似乎也進入相似的步調。心中呵護著深埋的種子,知道它將在明年發芽、生長。炙熱而蓬勃的生機,護孕著此刻深埋的種子。深冬酷寒,不再需要武裝對峙,源生一份溫柔的深情,甘願,守候。
(2012年,2月)積雪漸融,春天的腳步應當不遠了。遙遙眺望返鄉的日子,心靈勃然的躍動著。卻不期然,碰觸到一股新的生命力量,它溫暖我、支持我,迎向不可知的未來。
(2012年,4月) 今年的7月我即將返回我生長的土地上,所有醞釀、培儲的一切,都將綻放為一股新生的力量,注入我根源之處。『您』,將是我誠懇邀約的夥伴,若是您也想了解、學習「優律思美」,若是您願意投入這一股將在中文文化中發芽生長的新生力量,歡迎您與我聯絡
(2013年元月1日)我們將「3-ei優律思美學園」呈現在世人面前。和諧與信任的心,讓我們逐漸走在一起。在學員身上,看到美好的未來圖像。呵護這小小火苗,讓它能溫暖更多的人。
(2014年5月),沉寂許久的部落格園地,最近頻頻進入我的腦海中。回到台灣將近2年,生命中展開的新頁,幾乎以一種超乎我能想像的濃稠密度,與高頻躍升,督促著我成長。分享這成長的歷程,只希望有更多的人,願意踏上自己的成長之路。

2017年5月,再次回到這裡,不必多說什麼,就這麼直接開始吧!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迪歐尼斯元素(das Dionysische Element)第二天課程之1


本篇譯文,出自GA277a:「優律思美的起源與發展」(Die Entstehung und Entwickelung der Eurythmie)第一部分,2123頁。由Lory Maier-Smits記錄當初講授的情形,地點在博特明根(Bottmingen),時間是1912916日。
完整譯文刊載在201112月,第27期新竹人智學會電子報,這裡先呈現前半段,下週繼續後半段部分(藍色字體為譯文本身)。
在第二天的課程裡,有兩組子音各自具備兩種不同的形塑、驅動的力量。而且由這裡便可以看出,從一開始,在Dr. Steiner心中對『優律思美』的整體圖像,便已經兼備了美的本質、教育的本質,以及調整、治療的性質。而日後依次逐步呈現為(表演性的)優律思美,教育-優律思美,和治療-優律思美,三大領域;甚至近幾年又逐漸衍生,構成第四個領域,『社會-優律思美』。所以要了解,這些不同的領域並不是一個接一個的順序發展,而是同一個中心的多個面相,而這個中心就是對優律思美的基本認識與學習,而對優律思美的認識與學習,除了要將自己的身體確實投入整個的學習過程之外,若是沒有建立在人智學的核心基礎之上,那一切都會只是海市蜃樓,空幻泡影。

隔天,史代納博士繼續談到有關子音的部份,它們像是回應(Reaktion),一種對『存在於外在(流注於人)的影響力量』(äußeren Einfluß的回應;對比於母音,母音是全然交織於內心,並且(向外)顯露內在的本質。對此,在這一天下午的開始,他描述某一種外在世界的景觀:「想像您面對著一片美好、安詳的傍晚景色;不是宏偉壯麗的,而是溫柔、和緩的丘陵地。在這一片景色背後,太陽正沉降於兩山丘之間。天空中幾朵白色的雲朵,靜止的、安寧的,俯望著秀麗的山谷。一條小溪輕柔的穿流其中,如夢般呢喃低語。樹木、灌叢沿著溪邊林立,映照著倒影於寧靜的水中。繁花茂盛,遍滿草地;山坡上到處是結實纍纍的果樹。或許,在遠處山坡上,還有個人在那兒安靜的工作著,他被籠罩在這一片夜晚的寧靜中。大自然在它自己整體的存在裡,完全的靜止安息。您穿越這山谷,在這安詳的情境中,獻出並且被接納;透過每一樣東西,不論是一棵樹、或是太陽,還是那天空中的雲、草地上的花與灌木、您身邊的小溪、遠處的那個人、果樹上的果實,您感覺──與這所有的一切──合而為一,並且對它們,逐個的,以這動作問候致意。」
之後他便做出一個──無法形容的輕微、柔和──手掌朝下,手(臂)下沉的動作,接連著做了好幾次;那放鬆的手一再的提高起來,然後不斷重複這動作,直到那手指尖──比較是舒展的,而不是用力伸張的──都朝下沉陷。就像是一片葉子從枝椏上掉落,像是被空氣托承著,輕柔的落到地上。「這是『D』(中文發音如『ㄉ』,帶著略微下沉的尾音),學習著感受它,像是對寧靜的、『存在於外在的影響力量』的反應。您要從這樣的情境中去練習它,並且伴隨這句子:『Dies durch dich』(文意是:『這個穿透於你』)。在外在的世界中(練習這動作),您(從一事物)轉向另一事物。您應當從剛剛描述的情境中,(不斷練習)直到您的腳都能領略、掌握(D),並且嘗試將它(D)表達在您的步伐中。」
最後魯道夫˙史代納還對此做解說,他告訴我們,東方的教導者在這方面是多麼不同於我們的方式。他(東方教師)安靜的走在他學生的身側或身後,指向所有環繞在他(學生)身邊的一切事物:石頭、植物、動物、山陵和海洋,指向天空裡的日、月、星光和雲靄,讓他(學生)感受、體驗狂風暴雨;而他(老師)唯一所做的一件事,便是對他的學生指稱出所有這一切事物的名稱。不過,他只是這麼稱述著: der Dada文意是:『那個,那兒!那!』)。「這也是一個『D』。Dies durch dich
這裡保留德文原文,是因為Dr. Steiner透過不斷出現語音『D』引導練習動作。同樣的在其他指示練習裡,他給予許多的語句或詩詞,幫助優律思美的練習,讓語音與動作結合在一起。為了結合語音,有時句子並沒有什麼意義。但是Dr. Steiner給予優律思美練習的文句,或是引用某些詩人的詞句,通常不但扣緊音韻,而且別具圖像、深意。在中文世界學習優律思美時,最好能創出相對應的語音去帶引動作,而不是執守在Dr. Steiner的原本句子。
接著,他轉變聲調,生氣蓬勃的說:「現在,想像一道強烈的陣風突然襲入這一片祥和之境。雲層遮蔽太陽,溪流拍擊浪濤,樹木與灌叢深深傾側,垂入水中,蘋果劈哩啪啦的從樹上掉落,您頭上的帽子被颳走,而在遠處邊上的那人激動的對您揮手示意。夾雜在這一片逆轉──剛剛還是那麼寧靜──的外在世界,喧鬧的問話與請求,向您傳來:『把我們撿起來吧』,蘋果懇求著;『把我揀回來啊』,帽子呼喚著;『不要靠近我』,小溪警告著;『設法給自己找個遮蔽處所』,是那人揮手示意所說的話。現在,您以相同的動作做出反應,可是是充滿活力的、靈活的。」他再次示範那動作,朝向所有方向,不斷做出快速的動作 ──短促、有力的下沉,以及再次靈活的上升。「如此學習著去感受『F』(中文發音如『ㄈ』,在尾音上,讓ㄈ的出氣繼續向前逸出),一種對敦促懇求的影響力量,做出回應。『 Für frohe Feste文意是:『歡樂節慶!』。再次的,當您了解這樣的懇請訴求,也試著用您的腳去表達它。」
進一步的,我應當嘗試著體會,一種惡劣的、拒絕的、令人厭惡的情境。不過,同樣要先從安靜的外在世界開始,描述、想像到每一細節處;就如同他第一次的方式,美麗、祥和的描述。同樣的,您必須設想、感受自己身處於這樣情境中(從祥和轉入厭惡的情境),不過,以不情願的、不樂意的意味,將一隻腳置於另一隻腳之前,您面對任何像這樣赤裸、顯現的厭惡,做出一種安靜的,但是是明顯的,拒絕的手(臂)動作。「學習體驗『G』就像是抵擋、拒絕的反應。」
相同這樣的外在世界,從它的寧靜中,被某種事物所驚動,顯現出一種惡毒的、威脅性的姿態。那麼,這『拒絕』就必須增強,『K』(中文發音如『ㄎㄚ』,強調頭音ㄎ的出氣,ㄚ的聲音盡量減輕)的形成必須出自於『G』,短暫的,一種近似於有目標導向的姿勢,就像先前的『F』。K之於G,就如同F之於D
如果人真的被逼迫、被攻擊,那麼他是應該用一種有力的、排斥的動作,保護自己──以一種H中文發音如『ㄏㄚ』, 強調頭音ㄏ的出氣,ㄚ的聲音盡量減輕)的動作。「如果來了某種十足『路西弗的』東西,那麼您也可以這麼做!」帶著愉悅的微笑,他做出一個動作──用他的左腿,看起來像似對著某個想像中對象,很用力的一踢。
之後,魯道夫˙史代納把他到目前為止所解說的五個子音概括起來,並簡略的把DFGKH標註在一起,說到:「以後如果您與孩子或是成人一起做(優律思美),如果他們是興奮的、躁動的和緊張的,那麼這一序列的語音DFGKH,可以產生安撫和放鬆的作用。」
由這一天講述的記錄,可以看出,鮮明具體的圖像是多麼的重要!所以每一次當自己的手或腳,或任何姿勢,練習著與語音、音符結合時,就需要問自己,只是把姿勢擺到位置上?還是出自鮮明、真實的圖像與感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