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常態

(2011年,秋)進入深秋,沉、緩、收、斂,我的學習歷程,似乎也進入相似的步調。心中呵護著深埋的種子,知道它將在明年發芽、生長。炙熱而蓬勃的生機,護孕著此刻深埋的種子。深冬酷寒,不再需要武裝對峙,源生一份溫柔的深情,甘願,守候。
(2012年,2月)積雪漸融,春天的腳步應當不遠了。遙遙眺望返鄉的日子,心靈勃然的躍動著。卻不期然,碰觸到一股新的生命力量,它溫暖我、支持我,迎向不可知的未來。
(2012年,4月) 今年的7月我即將返回我生長的土地上,所有醞釀、培儲的一切,都將綻放為一股新生的力量,注入我根源之處。『您』,將是我誠懇邀約的夥伴,若是您也想了解、學習「優律思美」,若是您願意投入這一股將在中文文化中發芽生長的新生力量,歡迎您與我聯絡
(2013年元月1日)我們將「3-ei優律思美學園」呈現在世人面前。和諧與信任的心,讓我們逐漸走在一起。在學員身上,看到美好的未來圖像。呵護這小小火苗,讓它能溫暖更多的人。
(2014年5月),沉寂許久的部落格園地,最近頻頻進入我的腦海中。回到台灣將近2年,生命中展開的新頁,幾乎以一種超乎我能想像的濃稠密度,與高頻躍升,督促著我成長。分享這成長的歷程,只希望有更多的人,願意踏上自己的成長之路。

2017年5月,再次回到這裡,不必多說什麼,就這麼直接開始吧!

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迪歐尼斯元素(das Dionysische Element)第二天課程之2


本篇譯文,出自GA277a:「優律思美的起源與發展」(Die Entstehung und Entwickelung der Eurythmie)第一部分,2123頁。由Lory Maier-Smits記錄當初講授的情形,地點在博特明根(Bottmingen),時間是1912917日。
完整譯文刊載在20121月,第28期新竹人智學會電子報,這裡是繼續上一週的後半段部分(藍色字體為譯文本身)。

下一個語音──『L』是純然另一種特性。對於『L』,必須嘗試著,在外在大自然中所有的存在裡,去感知那一份自由的開展性(freie Entfaltbarkeit),試著體驗與它在一起的感覺,透過手臂或是手的動作,去表達出這份感受。當然在植物性的領域中,那是可以最明顯的被覺察到的。在根的部份,汲取和聚集的力量;透過莖幹,將汁液向上運送帶動;那逐漸的、不斷的展開的葉片;花朵的耀射綻放,以及那最終的,在凋萎中,回返大地。「您必須要在這(一連串)動作中,表達出這樣一整年的時序歷程。」不過,也要在如水般的(Wäßrig)當中,在如空氣般的(Luftig)當中,甚至要在如大地般形塑構成的當中,在山脈的層疊當中,在丘陵和緩的波浪當中,都要學習著去感受到這一份自由的開展。「這個語音就是不能用腳來表達。」
譯者:在學習『L』語音的優律思美動作,在腳部位(包含整隻腿)是有相應的內在動作,並非靜止不動。大部分在治療的優律思美上,比較會凸顯L在腳部的動作。至於在藝術表演的呈現上,則不強調這部份。
接著的是『M』。如平常一般的向前走,(但是)必須投注以完全的專注,專注於探(摸)索的感覺,在活動當中去感覺有『某些東西』。(譬如)在溫暖或寒冷當中,在悶熱或清新當中,在雨中或是在迷霧中。感覺風是如何吹拂過身體,或者像是,一個人若是涉水穿越一條小溪,也一定會感覺到水(對身體)的推擠。那是多麼不一樣的感覺,當一個人,走在平坦的路徑上,跟穿過高高的草叢;走過沙地,跟踩在石頭地面上。剛開始的時候,只用手,手應當要彎曲著上下、往復(去感覺);到後來即使用頭,也要能觸摸到環繞著的空間。「感覺自己在某些東西裡面」
魯道夫˙史代納對我示範『N』,並且要我跟著做。在這個動作上,要同樣那麼明確的去體驗『N』,就如同在『L』和『M』一樣。它(N)經常就真的是在動作中被呈現出來;您可以在人的喉嚨和喉嚨周邊器官上觀察到(N)整個的動作,並且可以毫無疑惑的模仿出來。此外,魯道夫˙史代納以(手掌)同樣張開的方式, 拉回他的手,不過是帶著相當的放鬆狀態,就好像他那已經伸出去的手,在本身的行動當中,彷彿他碰觸到某些東西,那樣的感覺。
他也示範了『P』。他坐著,他的雙手向下伸出去,然後朝自己拉回來──就好像拉起一件充滿色彩與光芒的繁星斗篷(Sternenmantel),將自已包覆起來。那是一個非常莊嚴與宏偉的獨特動作。
對於『Q(中文發音如『ㄎㄨㄜ』),他只說到,應當有所節制的運用它,就好像音樂中的不和諧音程(Dissonanz)。在下面那小小的練習句子裡,呈現這樣微量表達(譯者:句子中只有兩次q)已經是適度而有益的:「stoßen quer, arbeiten quirlig」(文意是:『橫向的碰撞著,活躍的運作著』)。魯道夫˙史代納同樣的把這五個語音『LMNPQ』聚集在一起,並且說:「這一組(語音)產生興奮的、激勵的效果。您要讓那些人──疲倦的、精疲力竭的、昏昏欲睡的人,當您教他們的時候,讓他們做這些語音。那將會使他們再度清醒的、活躍的並且興致勃勃的。」
最後他談到『R』,有關這個──當風颳動帶走時,一起被帶動運走的(Mitgerissensein)。當然在那小小的空間裡,不論是他或是我,都很難示範或是嘗試,去做這個『R』。不過史代納博士特別明確的強調,必須要一再的嘗試,「要去掌握那個時刻,從那一跨步中,正要移轉進入跑動狀態的一瞬間」。『R』的運作,既非平靜的也不是激動的,而是中庸的而且確實、有力的;而且必須對『R』每一次都要順著如此的『連續語音』(Lautfolge),
譯者:『R』,是一個持續的打舌音,可以由喉頭部位的空氣顫動發出,也可以由舌尖處的顫動中文發音。在中文裡幾乎很難找到對應的發音。這裡說「順著連續語音」的動作,是指剛開始發出『R』時,有一種提起的驅動力量,接著的是持續前進但是卻是順著推送的狀態。
去做、去練習。因為「它將整個『先前已經發生的』,以一種正確的關係,帶入到『那個當下已經在那兒的』」這句子確實是照著字義上的意涵,值得一而再的思量。如果人們照著魯道夫˙史代納一開始就說過的──把心帶入頭,同樣的不斷嘗試;那麼他可以對上述那個句子,透過重複的、專注的行動,然而是溫和的,在自身上檢測和體驗。
之後他還談論,關於:人如何能對子音產生真實的體驗。人們對子音,應當要真實的,豐富的,去經歷外在的大自然──他在這一天裡,一再提到的、描述的那些例子。
他說:「走出去,讓您自己真的被風帶著走,而進入『R』。您去看看,那蘆葦或是稻禾,灌叢或是樹木,它們是如何被風吹得往復擺動。嘗試著,參與所有這一切的活動,因為即使只是站著,人都能感受到那『一起被帶動』。或者,您走下一個陡峭的山坡,感覺您是如何進入跑的狀態。──那也是『R』。
在『M』裡,您嘗試,像是摸索著穿越,深深的濃霧,或是黑暗之中;或是透過這語音去感受──陽光與陰影之間──的差異。
在『N』裡面的那種『消逝的親密關係』(vorübergehenden Verbundenheit),
譯者:Dr. Steiner 在這裡給一些做『N』練習的參考,練習對外在各種不同的特質或存在物,自己先與它所有接觸,有所結合,然後快速抽離,回到自己。這是『N』。
感覺,樹木表皮,一種是柔滑的,和另外一種是粗糙的;去感覺,一朵花如絲絨般的柔美;不過,也嘗試感覺那炙熱的爐子,或是一塊冰。
嘗試去形成一個『P』,當您進入一個茅舍小屋,或是一座森林。」
如此,您才可能對所有這些子音,產生內在的經驗,並且充分完成對它們的形塑(動作)。

沒有留言: